http://www.tiroidkanseriankara.com
2022-07-27 12:06
2021年,五菱推出繼 “秋名山神車”五菱宏光之后第二部現象級網紅車型:宏光MINI EV,該車創造了連續22個月穩居中國...
封面圖片,來源:五菱汽車(https://www.wuling.com/ev50gb.html)
2021年,五菱推出繼 “秋名山神車”五菱宏光之后第二部現象級網紅車型:宏光MINI EV,該車創造了連續22個月穩居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冠的傳奇。6月,其海外版Air EV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全球首發?!吧褴嚒背龊5谋尘笆菛|南亞迎來電動汽車革命,上半年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成為炙手可熱的風口,中韓等國車企紛紛加碼。面對電動汽車時代日系車的退潮,中國車企勝算幾何?東南亞能否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崛起的“福地”?
一、電動車革命扣響東南亞市場大門當前全球正掀起一場道路“安靜”革命——隨著電動車的普及,上海、洛杉磯等交通繁忙的大城市的街道變得更加安靜。2021年全球純電動汽車(EV)新車銷量約460萬輛,是2021年的2.2倍,首次超過混合動力車(HV)。純電動汽車的主導權之爭將改變汽車產業的格局和相關國家的經濟前景,主要車企競相開展全球布局。與中國、歐洲、日本等成熟市場相比,東南亞電動汽車發展稍顯落后,2021年電動汽車占地區新車銷量不到1%。疫情一度對地區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包括制造活動停滯、供應鏈中斷和芯片短缺。
然而,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正在進入快速成長期。域內外國家在去年下半年逐步開放,為市場復蘇鋪平道路。印尼、泰國、新加坡等多國出于推動復蘇和能源轉型的需要,積極鼓勵發展電動汽車,提供稅收優惠、購車補貼、充電樁建設等圍繞生產、使用和購買的激勵措施。Mordor 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預計2027年東盟電動車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的5億美元增長至26.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2.73%。政府鼓勵與行業競爭者入局博弈共同作用,將進一步擴大東南亞電動汽車的發展空間。
二、汽車產業新老玩家齊進圈全球電動汽車產業快速興起,疊加制造業產業鏈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轉移,促使傳統燃油車企業和新興電車企業積極布局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激烈競爭將成必然。在燃油車時代,日本品牌主導著東南亞市場,以豐田為首的日系車占地區汽車銷量的80%以上。然而,由于日本車企誤判市場發展方向,錯誤地押注于混動車和氫燃料車,日系車主導東南亞市場的局面已快速轉變。目前,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現代、特斯拉、寶馬、名爵和三菱等,區域內外的傳統制造商和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持續密集進入,市場不再處于日企寡頭壟斷之下。
中國車企搶灘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中國加速崛起為新能源車出口大國。繼首輪挺進收入水平高、新能源車覆蓋廣、相關基礎設施普及、政策激勵充足的北歐市場后,中國車企駛入出海下一站——東南亞。在RCEP生效前后,中國車企密集對東南亞開展直接投資,重點是區域投資樞紐新加坡,以及市場規模較大的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等。蔚來6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開始在該國建立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研發中心;長城、上汽已在泰國設廠;長安授權Fieldman EV建造馬來西亞首個電動車組裝廠;吉利則計劃到年底將菲律賓的銷售網絡擴大至與豐田、本田等日系品牌同等水平。
享有“亞洲底特律”之稱的泰國成為中國車企出海東南亞的首選目的地。憑借積極的市場計劃和有競爭力的價格,中國品牌在泰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預計將從去年的58%上升到今年的80%左右,成為該國消費者選購純電動車時的首選。面對全球政府監管和市場需求的大趨勢,日系品牌近兩年也開始在純電動領域發力,卻發現中國制造商已不再簡單地學習借鑒先進的技術和設計,而已經在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方面初步建立了優勢地位。因此,要延續東南亞的日系車時代難乎其難。
三、中國品牌能否主導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然而,中企并非挺立潮頭的獨一家。目前日韓和歐美車企紛紛在東南亞投資建廠,不少汽車制造商有在至少三個國家設廠的計劃,甚至已經開始投產。它們不僅打算向本地區消費者提供可負擔的電動汽車,還希望將全球和區域生產中心轉向東南亞?,F代在印尼新建的電動車廠已于今年全面啟動生產;沃爾沃3月開始在馬來西亞的工廠組裝生產電動汽車;梅賽德斯-奔馳也計劃今年在泰國生產電動車。
價格競爭力是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的首要優勢。中企的競爭對手傳統上重視中高端市場,以獲取更高利潤。加之全球供應鏈中斷,鋰、鈷、鎳等原材料短缺導致成本上升,其對低端市場的興趣持續減弱。東南亞整體消費水平較低,大眾市場在電動汽車總體市場空缺中份額最大,中國車企價格親民的品牌形象為其增分不少。特別地,東南亞消費者明顯偏好廉價小型車,為一部分聚焦純電低配小型車出海的中國車企創造良機。
例如文章開頭提到的計劃于年底開始在印尼本地化生產的五菱Mini EV,相較于在當地上市的多數電動汽車超過35000美元的售價,這款車在中國國內的售價僅約合5000美元。除了低端電動汽車,電單車市場也是中國品牌具有較大優勢的領域。中國車企的低價戰略將顯著加快東南亞國家電動汽車的普及進程,受到各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青睞。
作為新進入者,中國品牌在前進道路上背負的“包袱”明顯更輕。日韓和歐美品牌受到在燃油車生產設施上投入的巨大沉沒成本的影響,容易陷入路徑依賴,即繼續使用當地現有設施生產燃油車。加之東南亞國家政府在發布燃油車禁售時間表方面步伐緩慢,使得相關車企在電動車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方面的決策相對保守,給能夠高效決策、具有研發沖勁的中國年輕車企打入東南亞市場創造機會。
目前已經前往東南亞布局的車企以中國和韓國企業居多,后者同樣希望在東南亞的后日系車時代取得市場主導地位。韓國車企采取垂直抱團出海和重點突破的戰略?,F代攜手電池制造商LG新能源布局礦產豐富、市場龐大的印尼,試圖在該國打造電動汽車生態圈,幫助印尼成為東盟的電動汽車生產基地,利用東盟自貿協定將產品零關稅出口至地區其他國家。2021年現代在印尼銷售的IONIQ、KONA等電動車型已占到該國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的87%。目前,中韓品牌均大幅投入東南亞電動汽車的早期引入階段,取得快速進展。中國品牌有機會躋身主流,但過程料將充滿挑戰。
四、直面挑戰邁向星辰大海中國車企走向東南亞的過程,實際上是中國企業和東南亞一道走向世界的過程。相較于脫碳,東南亞國家鼓勵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最核心考量在于提前布局新一輪產業變革,憑借自身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吸引相關產業落地,帶動就業、基建和配套零部件產業發展,乃至研發設計能力的升級。與此同時,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中國車企首次與發達國家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可能顛覆全球制造和貿易結構,影響不亞于歷史上鋼鐵和電子產業鏈的轉移。走好邁向東南亞這一步,對于中國車企全球品牌形象塑造,乃至產業革命意義重大。
當前中企面臨不小的挑戰。汽車產業歷史悠久、技術難度大,且產品關于生命安全,導致消費者傾向信賴和忠誠于特定品牌。過去中國摩托車曾給東南亞人留下低價低質的負面印象,影響到中國汽車的出口,市場上存在著對中國汽車質量、性能和安全性不佳的固有印象??紤]到目前中國品牌在東南亞國家總體汽車保有量中的份額仍然很低,如何吸引新客戶成為首要挑戰。品牌塑造是重中之重,中國車企須向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同時輔以量身定制的營銷策略,比如通過加強與網約車和送餐平臺的合作,證明產品安全可靠。
而要建立和維持長期競爭力,中國車企需要努力提供極具價格和品質優勢的產品。一是在全球供應鏈不穩定因素持續導致原材料稀缺的情況下,維持有吸引力的價格。這就要求企業持續提升產業鏈能力,特別是與寧德時代等關鍵供應商抱團出海,強化成本控制。二是延續國內產品在智能體驗和用戶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優化產品設計和售后服務。中國車企在網聯科技上具有競爭力,但依賴于BAT等本土互聯網企業,需解決好協同出海和數據安全的問題。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相信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站穩東南亞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作者:原瑞辰,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研究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參考文獻:
[1]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future-of-asia/capturing-growth-in-asias-emerging-ev-ecosystem
[2]https://www.mordorintelligence.com/industry-reports/asean-electric-vehicle-market
[3]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Automobiles/Chinese-automakers-dominate-booming-Thai-EV-market
[4]https://chinese.joins.com/news/articleView.html?idxno=106122